打印文章 ] [   ]
2005年经济景气先降后升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7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一、经济景气先降后升,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1. 2005年经济景气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运行态势,但8月以后回升的力度在不断减弱

如图1所示,一致合成指数在2004年3月达到本轮经济景气周期高点后,出现快速回落,并于2005年3月到达近期谷底。2005年4月以后一致合成指数连续9个月回升,但从8月开始,回升势头明显变缓,说明经济景气反弹的状况虽在持续,但回升的力量正在逐步减弱。

从一致合成指数的构成指标来看,2005年经济景气走势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走势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在3月前后到达今年的低点,然后持续回升。但9月以后三者走势出现分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明显减缓,财政收入增速在不断加快。而另外两个构成指标M1和发电量的同比增速,前者是2季度以后才出现回升且幅度较小,后者则在2季度以后出现连续下降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一致合成指数在四季度的回升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财政收入和货币供应量增速提高的影响。如果剔除财政收入增速提高的因素,一致合成指数回升的势头将更弱。

2. 2005年先行合成指数先升后降,预示着2006年年初一致合成指数可能出现回落

先行指数在2004年6月份之后持续上升一年时间之后,在2005年6月份达到近期峰值,近6个月连续出现下降。从先行指数的构成指标来看,先行指数走势主要由生铁、钢产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走势所决定。经过季节调整之后,生铁、钢产量在2005年6月达到峰值,然后出现快速回落,商品房增速则是在8月以后出现下降。由于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增速连续提高,逆转后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增速在2005年基本呈下降走势。沿海港口吞吐量增幅则与先行指数走势相反,先降后升。而财政支出增幅基本呈逐月走高之势。

2006年12月,先行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下降,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6-7月判断,一致指数在2006年年初出现回落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

3. 先行扩散指数从上向下穿过50%线,印证先行合成指数的峰值,但一致扩散指数保持高位

经过移动平均后的先行扩散指数于2005年10月从上向下穿过50%线,印证了先行合成指数在2005年年中发生转折,形成近期峰值。从经过移动平均后的一致扩散指数的变化来看,4月份一致扩散指数从下向上穿过50%线,印证了一致合成指数在2005年3月份形成近期谷底,此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6月份以来虽然上升势头减缓,但仍然位于高位。由于一致扩散指数没有出现下降,而且一致扩散指数本身究竟是不是达到了峰值现在还难以判断,因此,我们目前还不能轻易将一致合成指数出现的轻微下降判定为峰值的出现,清楚的结论需要等待后几个月变化的情况来确定。

4.综合警情指数在绿灯区先反弹后调整,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如图3所示,综合警情指数在2004年4月份达到峰值以后,5月份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在2004年9月回到经济运行较为正常的绿灯区后继续下滑。2005年一季度后,综合警情指数出现较快反弹势头,8月份上升到绿灯区中线上方并达到年内的高点,此后综合警情指数上升势头减弱,在绿灯区上部连续调整4个月。综合警情指数的位置表明,2005年经济位于稳定增长的区域,总体运行良好。

二、主要经济指标变动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势头仍然强劲

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4年的高峰回落后,2005年持续反弹。2005年12月底,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1.6%,处于红灯区的下沿。截至12月底,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10个月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与2005年2月份的最低点相比,上升了9.3个百分点。统计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与经季节调整后的趋势基本一致,从3月份25.3%的最低点持续反弹,至12月份已经升至27.2%。

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名义增速虽然比2004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26.8%,比2004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由于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投资金额均比2004年有较大的增长,这也意味着近期后续投资仍将较快增长。由于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项目将全面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消费实际增速稳中有升

2005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同比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稳定在绿灯区内。2005年以来消费需求名义增速运行平稳,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是由于2005年物价水平逐步走低,且整体低于去年。如果扣除物价因素,消费需求实际增速要高于去年同期,而且在小幅加速。200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同比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

按照2004 年进行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调整后的GDP情况,消费率有所提高,但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仍偏低。按照普查数据,2005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36.3%升至37.8%,但这一水平仍远远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发展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仍是当务之急。当前,在居民消费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领域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农村消费增长依然滞后。2005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县及县以下地区消费增速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消费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二是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有所降低。央行2005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9.5%,较去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另外,随着消费结构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使居民能源消费扩大,特别是居民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石油消费的依赖增加。能源和资源约束加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较高,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3.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05年12月底,经季节调整后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20.7%,从8月份开始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处于绿灯区。然而,由于我们选取的是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指标,没有反映出进出口增速间的差异和贸易差额的变化幅度。事实上,2005年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之所以处于相对温和的增长水平,主要是由于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增速。

反映在统计数据上,1-12月份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17.6%和28.4%,两个增速差虽然仍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但已经较前几个月明显缩小,特别是进口增速进一步加快。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这既是我国内需旺盛的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出口能力不断增强的反映,不仅加工贸易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鉴于2006年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预期较好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将推动企业继续向海外寻找市场,但基数的增加和贸易摩擦加剧将不利于出口增速提高。双方面的作用,使出口仍能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而进口的增长,在汇率升值和内需带动下,有可能小幅度超过出口增长。预计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仍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不可能超过2005年的水平。

4.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截至2005年12月,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6.5%,继续位于红灯区。这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第5个月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与此相一致,自2005年3至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就保持在16.2%-16.4%的较高增长区间平稳增长。

2005年较高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平稳运行的基础。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6.4%,比2004年回落0.3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2%和17.0%,重工业增速继续快于轻工业,只不过与2004年相比,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开始趋于协调。2004年轻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14.7%和18.2%。

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是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结果。投资快速增长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正通过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这表明从投资到生产的环节是畅通的。可以预见,至少在2006年上半年,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工业增加值增速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

5.工业企业产销良好,运行平稳

2005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良好,产销率达98.1%,累计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7%,季节调整后为27.1%,继续在黄灯区内小幅下行。其中,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全年工业企业效益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增长22.6%。其中,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9047亿元,同比增长25%,再创国有企业效益新高。能源、原材料行业对效益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受需求和价格拉动的影响,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

6.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经过季节调整后继续停留在绿灯区低部。200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农村上涨2.2%。从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5%,蛋上涨4.6%。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5.4%,其余商品价格则略有下降。

7. 财政收入在红灯区内继续上升

12月当月财政收入、财政支同比增继续加快。经过季节调整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标在红灯区继续上行。

8.M1实际增速先降后升

2005年12月份,经季节调整后,预警指标M1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目前仍处于浅蓝灯区。2005年以来,M2与M1增速出现一定的不同步:M2同比增速不断回升,由年初的14.1%逐步提高到年末的17.6%。M1增速则在上半年走低并在下半年稳定在12%左右。2005年M2实际增幅超过年初预定目标,并高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M1实际增幅却在预定目标以下,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M2与M1的不同变化使得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下降,货币流通格局出现收缩趋势。2005年12月末,货币流动性比例为35.9%,低于2000年以来各年的同期水平。货币流动性比例下降,一方面说明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增强,短期有效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反映出在社会资金总体相对宽松的同时,社会即期资金偏紧。

M2 增长较快主要是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外汇占款快速增加,居民和企业通过结汇获得大量人民币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从构成看,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及企业存款定期化等因素对M2 增长较快有一定影响。2005 年,人民币企业定期存款增加7706 亿元,同比多增3052 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1 万亿元,同比多增5567 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1.4 万亿元,同比多增4487 亿元。

9.贷款实际增长低于年初预期调控目标

2005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先降后升。2005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持续回落,各月当月新增贷款也持续比上年同期少增。7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央行适度放松对贷款投放的控制。6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投放增加明显,当月新增贷款465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832亿元。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持续小幅攀升,各月当月新增贷款也基本呈同比多增的态势。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98%,增幅比去年同期低1.52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各项贷款增速与上月持平,重新回到浅蓝灯区。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35万亿元,同比多增871亿元,低于年初预期调控目标。

2005年以来人民币贷款的期限结构有所改善,流动资金贷款比例明显提高。2005 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2 万亿元,同比多增2694 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为47.7%,比上年高10.1 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2005 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全年增加1.2 万亿元,同比少增2012 亿元。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长期贷款增长放缓主要是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少增造成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基建贷款仍增长较快。2005年全年新增基建贷款6175 亿元,同比仅少增93 亿元,而全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2444 亿元,同比少增1629 亿元,汽车贷款比年初减少500 亿元,同比多减少248 亿元。

10.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速继续下降,电力供求缺口大幅下降

2005年,尽管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对高耗能产业控制的影响,我国全社会用电增速继续下降,全社会用电量为24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比2004年下降1.7个百分点。随着全社会用电增速的下滑,我国发电量增速继续延续2003年以来的下滑势头, 2005年全年规模以上电力企业发电量增速为12.8%,同比回落2.4%。这种下降势头在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发电量增速走势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经过季节调整,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发电量增速继续下滑态势,2005年12月份发电量增速为9.9%,已进入绿灯区运行。

从10个警情指标的情况来看,2005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3个指标仍位于过热的红灯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指标位于趋热的黄灯区;进出口总额、发电量、CPI和消费品零售额4个指标位于正常的绿灯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M1位于浅蓝灯区。总体上看,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政策建议

最近一个时期,许多迹象表明,我国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前些年一直困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正在取得突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三农问题”可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将促使我国向“科技大国”转变,从而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经济大国”为“经济强国”;教育和医疗等居民反映强烈、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已经进入了新一届政府的视野,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预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进入一个城乡繁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居民生活富足安康的新时期。

2006年将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对做好上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短期看,要巩固近年来宏观调控成果,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从长期看,要为上述变革谋好开局、起好步。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控制投资的大幅度反弹

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往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映,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风险,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继续利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产能过剩行业中生产工艺落后、原材料高消耗和高污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控制投资的大幅度反弹。信贷政策要体现投资结构优化的导向,对不符合结构优化的行业要继续保持紧缩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要适当放松。在加大对房地产投资监控的同时,要在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方面支持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要通过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微观个体对价格信号的灵敏度,从制度上防止经济中反复出现的大起大落。

2.在完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的同时,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对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近期以来,理顺国内资源性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资源税税率,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真正反映出稀缺性的呼声不断增强。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缩小资源产地与使用地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改革的结果将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将拉动物价整体水平的上涨,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将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此,各地政府必须严格遵守价格听证制度,加强对价格的督查力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偿机制,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补助金标准。

3.针对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和危害动植物安全的大规模疫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监控体系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目前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近一个时期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又开始在欧洲等国同时出现。鉴于春季是传染病的易发和多发季度,因此各方面仍应保持高度警惕,针对大范围爆发禽流感疫情继续认真做好防控工作。要不断完善疫情的监测、诊断、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疫情;要继续强化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快疫苗的改进和研发;要进一步强化检验检疫工作,重点加大对非法入境肉品打击力度,保证食品安全;要不断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争取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小限度。

4.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促进农村面貌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突破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期政策,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题的研究。要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国家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扩大对农业补贴的规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业综合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加快培养农村新型实用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要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5.要加强对科技的投入,跟踪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等的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任务,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在加强对科技投入,使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好本世纪头20年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生物技术、空天和海洋技术,以及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是降低储蓄率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储蓄率和固定资本形成率不断高企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提高消费率、降低国民储蓄率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等改革来降低居民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支出预期,从而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并通过较为完善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使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收敛等措施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以达到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大力改善国民总收入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居民扩大消费的能力,从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目前,我国GDP在居民、企业、政府的分配上,企业以固定资产折旧和留存利润的形式分别要占到15%左右,合计要占到30%左右,从而贡献了我国40%多的总储蓄率的主要部分。因此,当前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着眼点就在于降低企业利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劳动者报酬、福利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源税、所得税、国企向国家分红等形式来扩大政府财力,提高政府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既提高了政府消费率,又能够起到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积极效果。(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供稿)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