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王建民

2004年,在两岸关系紧张与大陆采取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下,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贸易再次实现高速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增加,两岸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但两岸“直航”与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未有重大突破。2005年,大陆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两岸关系也有望改善,将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经济合作与双向经贸往来范围将有所扩大。

一、海峡两岸贸易呈现高速增长

2004年,全球经济处于景气阶段,大陆经济与外贸高速增长,台湾经济也恢复中速增长,从而带动两岸贸易的高速增长,并出现多个标志性发展。

一是全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700亿美元。2004年,大陆与台湾对外贸易均呈现迅速发展之势,大陆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台湾对外贸易也出现较快增长,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从而带动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依商务部统计,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达78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2%;超过中国大陆与拉美、非洲等双边贸易总额。不过,受到大陆宏观调控的影响,2004年年中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增长速度从5月的93.1%降至10月的31.1%,显示宏观调控对两岸贸易仍有一定的影响。依台湾“经济部”发布的报告,同期,两岸贸易总额为50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6%。

二是大陆对台出口速度加快。依商务部统计,2004年,大陆对台出口金额达135.5亿美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而且较上年增长50.4%,是近十多年来少见的高增长,这是台湾入世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效果之一。

三是大陆从台进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台湾是大陆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之一或者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依商务部统计,2004年,大陆从台进口额达647.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四是两岸市场依存度持续上升。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的迅速增加,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度也相应上升。依台湾统计,1-10月,两岸贸易额占台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到18%。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依赖度为25.9%,若将香港包括在内,对大陆市场依赖度达37%;对大陆产品进口市场的依赖度为9.7%。

五是大陆对台贸易逆差超过500亿美元。2004年,大陆对台逆差为512亿美元,突破500亿美元,也即台湾从大陆获得512亿美元的顺差,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5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台湾总体外贸顺差60亿美元的8倍。

六是两岸贸易产品结构变化不大。大陆对台出口主要是农工原料、部分消费品与机器设备等;从台进口主要为劳力密集型产业加工所需的设备与原材料。其中,高科技产品对大陆出口比例持续上升。1-8月,台湾半导体对大陆出口比重为17%,液晶装置产品出口比重占13%,两者合计占台湾对大陆出口比重的30%。

二、台商对大陆总体投资行为出现新的变化

2004年,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但投资行为方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使得两岸统计的台商投资出现较大反差现象。依台湾统计,2004年1-11月,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839个,投资金额为61.63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与51.6%。不过,依商务部统计,2004年,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为4020个,同比下降11%;合同台资金额93.1亿美元,增长8.7%,实际利用台资31.2亿美元,下降7.7%,显示台商对大陆投资指标低于境外投资增幅。两岸统计的反差及大陆吸引台商投资增幅低于外商总体投资增幅,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是越来越多的台商通过海外离岸金融中心对大陆投资。近年来,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与百慕大等对大陆投资迅速增加,而且均已进入大陆境外投资的前十位。其中相当部分是台湾企业。为了防止台湾当局的限制与打击,或者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台湾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不断通过在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成立投资控股公司的方式,再对大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台商投资的统计份额。

二是不少台商改为以港商名义对大陆投资。2004年初台湾岛内“大选”之后,大陆重审不欢迎在大陆投资赚钱又在岛内支持“台独”的“绿色台商”,加上两岸关系对立更为严重,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行为与模式也产生影响,不少台商开始以港商名义对大陆投资,使得大陆统计的台商实际投资情况失真。

三是大陆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布局。2004年,大陆为防止经济过热特别是投资过热现象,采行宏观调控政策,限制钢铁、水泥等产业投资,紧缩银行信用,成为影响大陆经济活动的最重要举动,尽管不会对台商到大陆投资产生根本性影响,但也影响到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布局,部分台商出现观望。

四是大陆投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部分台商转向越南等地投资。2004年,大陆投资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沿海地区发生历史上少见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台资企业的营运活动与台商的投资意向。一些地方还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局面,导致人力成本上升,不利台湾中小企业到大陆发展。另外,许多国家不断对大陆产品出口采取反倾销政策,影响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大陆台商发展,部分台商转向越南发展。据台湾媒体报道,年初以来,包括“绿色台商”奇美塑胶公司在内的70多家台商从大陆转向越南投资;十多家从事家具生产的台资企业因受美国反倾销措施影响也转向越南发展。王永庆的台塑集团也首次公开邀请台湾塑胶下游企业集团到越南投资,带动台商赴越南投资的热潮。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台湾与大陆的统计数字已很难反映台商对大陆的真实投资情况。总体上讲,尽管大陆投资环境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台商对大陆投资可能有所减少或转移越南等地,但对大陆的实际投资总量仍在增加,而且很可能远超过两岸官方的表面统计数量。依台湾统计,台商对大陆投资所占对境外投资的比例,由2003年的53.7%上升为2004年1-11月的67%,这是两岸关系特殊背景下两岸经济活动的特殊表现。

三、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在上述大背景下,2004年,台商在大陆投资在总体呈现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台商投资产业格局向电子高科技产业、基础产业与服务业集中。2004年,台商投资产业居前五位分别为电子电器制造、基本金属制造、非金属制造、化学品制造与塑胶制品制造等,合计占投资总额的72%,投资的产业集中度再次反弹升高,主要与台商在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增加有关。以IT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仍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心,笔记本电脑、手机、半导体、家电、光电等IT产业继续加大在大陆的投资,有些产业如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全部转移到大陆生产。台商对大陆基础产业领域的投资出现大发展,大陆宏观调控政策并未影响台商对大陆水泥与钢铁等严控产业的投资计划,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多项重要投资项目获得批准。台商还看好大陆电力紧缺的商机,加快在大陆的电力投资,而且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热潮。另外,由于大陆在第三产业领域的市场开放加快,台商对商业、物流、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多,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二)台商投资区域继续延续近年的发展趋势,“长三角”与“珠三角”仍是台商投资主体。依台湾统计,台商在江苏、上海、广东与浙江等地投资金额合计占对大陆投资总额的85%。不过,由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劳动力工资快速上升,台商和外商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尤其是前三季度包括台商在内的整体外商对江苏省与浙江省实际投资分别衰退85%与34%。另一方面,在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依旧偏低、而能源电力供应相对有保障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台商投资明显增加。

(三)上市上柜企业逐渐成为投资主流企业,投资规模相应不断扩大。在大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投资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投资优势不在,有实力的台湾上市上柜企业在大陆投资比例持续上升。依台湾统计,到2004年上半年,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公司达4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638家的72.4%;在大陆投资的上柜公司达274家,占上柜公司总数467家的58.7%,充分显示大企业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主导企业。相应的,台商投资规模得以扩大,超过上千万美元的投资项目成为普遍趋势。

(四)台商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步伐加快。台商对大陆投资已逐渐由过去的以加工出口为主转向以占领当地市场为主,积极发展自有品牌,并加快了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的步伐。除IT产业普遍设立研发中心外,台湾汽车大厂为适应台湾当局减少对汽车工业研发优惠的政策调整,逐渐与海外合作伙伴纷纷到大陆设立研发据点。年初,裕隆汽车与日本日产汽车合作在广州东风日产厂成立研发中心;国瑞与日本丰田在沈阳与一汽集团合作兴建研发中心;中华汽车公司在福建投资的东南汽车公司也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研发中心;台湾福特六和汽车公司与大陆长达汽车公司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

四、两岸通汇与金融往来持续发展

两岸金融机构不断寻求新的合作模式。2004年初,台湾“中国信托公司”看好华东地区台商金融业务需求,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正式签署两岸第一个“金融业务合作备忘录”,在国际结算、企业融资、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接着,台湾中信银行与大陆民生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寻求合作。随后,已在香港设有分行的台湾台新银行,日前与大陆的外资银行渣打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计划进一步与大陆本地或外资银行继续签约,展开合作,预示着两岸银行的合作即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台湾有实力的银行则看好内地与香港CEPA的签署,通过兼并香港银行进入大陆发展。其中台湾富邦银行正式兼并香港港基银行,并计划更名为香港富邦银行,作为进军大陆与东南亚台商业务的大平台。

台湾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前两年纷纷设立办事处后,2004年进展不大,未有新的办事处设立,只有一家合资保险公司的设立,即大陆保监会于12月批准台湾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与上海东方航空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国泰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金为8亿元人民币,各持股50%),这是台商在大陆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也是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布局跨出实质一步。

到2004年底,台湾“财政部”已批准10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其中大陆批准7家,分别为北京2家(合作金库银行与中信银行),上海3家(世华银行、土地银行与第一银行),江苏昆山1家(彰化银行),深圳1家(华桥银行)。台湾批准15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41家办事处、2家子公司,其中大陆批准台湾9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2家代表处、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与1家保险合资公司。

尽管2004年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进展有限,但两岸通汇业务与资金流量大幅增加。台湾于2001年6月开放境外金融业务分行(OBU)办理两岸直接通汇后,台湾金融机构通过OBU对大陆地区汇款大幅增加。依台湾“中央银行”统计,到2004年10月底,台湾已有70家银行经营OBU业务;OBU资产总额达到6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预计年底会达到718.7亿美元;OBU吸收的非金融机构存款达183.37亿美元,较开放前增长60%,累计通过OBU汇到大陆的资金达526亿美元,显示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将OBU作为资金调度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两岸之间的资金流动加快,不仅台湾汇入大陆的资金大幅增加,大陆汇到台湾的资金也呈现大幅增长之势。依台湾“中央银行”统计,到2004年6月底,台湾厂商向大陆汇入资金累计为130亿美元,个人汇出金额为72亿美元;从大陆汇入资金累计达172亿美元。其中,近两年,大陆汇台资金大幅增长,2003年突破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300%;2004年上半年达到56亿美元,接近2003年全年的水平,预计全年突破100亿美元;2003年,台湾厂商对大陆汇出资金为4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95%;2004年上半年为33.3亿美元。

五、两岸间接通航范围扩大,通邮与通讯出现此消彼长发展趋势

2004年尽管两岸未能实现直航,但间接通航、通邮仍获得一定发展。

为适应海峡两岸货物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两岸航运企业的合作与间接通航持续发展。5月7日,台湾“陆委会”与“交通部”联合宣布实施“海运便捷化措施”,将台中港与基隆港纳入“境外航运中心”营运港口,但尚未开放台中港与福建港口之间的东西向航线;“境外航运中心”业务范围放宽,从原来只能经营转口货物,扩大到可载运大陆与第三地之间的出口货物,但两岸之间的进出口货物尚未开放;开放权宜轮与国际轮船公司不需再停靠第三地港口,可直航两岸港口并经营两岸的国际货物与转运货物的定期航班。12月,大陆交通部批准,江苏省太仓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与台湾亿通航运公司合作,开通太仓港经日本石垣岛到台湾高雄港、基隆港的两岸间接货柜航线,这也是大陆批准的长江沿岸港口中第一条与台湾的间接航线。

尽管台湾当局扩大“境外航运中心”港口及转口业务,但仍禁止两岸货物运输,从而影响到“试点直航”的发展。2004年1-9月,“试点直航”航运次数为745个航次,较上年同期下降1.6%;同期集装箱装卸量累计为50万个标准箱,仅较上年同期增长6.9%,充分显示“试点直航”已不能适应两岸航运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彻底开放两岸的运输。

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通航、通商范围扩大即“小三通”获得较快发展。台湾“陆委会”于2月中旬通过扩大开放“小三通”及相关配套措施,自3月起福建以外的台商及家属可经“小三通”方式往返海峡两岸,并简化通关手续、实行行李直挂等。依福建省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厦门—金门、马尾—马祖两条航线共运载旅客近4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61%;四年来共运载旅客近68万人次,其中厦门—金门航线占总客流量的94%。12月,福建宁德市城澳港口与马祖实现货物直航,至此,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与宁德等福建沿海主要港口,均与金门、马祖实现货运直航,自2002年首次开通货运直航,到2004年底,双方累计共完成货运直航1409次,运送货物146.6万吨。

两岸通邮、通信发生新的变化,更为方便快捷的电话通讯逐渐取代两岸函件往来。2004年1-9月,两岸信函往来总量合计为1161.4万件,较上年同期下降5.5%。其中台湾寄往大陆的函件662.4万件,下降14.9%;大陆寄往台湾的函件499万件,增长10.6%。然而,在通讯方面,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达1.58亿次,增长15.8%;通话时间为4.4亿分钟,增长13.8%;台湾打到大陆的电话达2.11亿次,增长16.3%;通话时间为9.27亿分钟,增长31.8%。两岸通讯量成为台湾最大的海外电讯业务。

六、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调整

2004年,台湾当局继续规划与调整大陆经贸政策,虽提出一些调整方案与政策,但总体调整步伐不大。

(一)台湾当局制订“两岸人货包机便捷化方案”。10月11日,台湾“行政院”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两岸人货包机便捷化方案,提出以“秉持务实、弹性及尊重三大原则”,比照台港航权或以复委托方式,授权航运协会等公益团体与大陆协商。随后,陈水扁提出“现阶段可以台港航线协商模式,立即与大陆就双向对飞、不中停第三地协商货运包机”与春节包机营运。但由于两岸关系对立严重,无法启动协商机制,这一方案未有实质性进展。

(二)持续开放大陆产品进口。在两岸贸易往来方面,台湾继续缓慢开放大陆产品进口,11月初,台湾当局又批准19项大陆产品进口,到年底,台湾累计开放进口大陆产品比例达78.2%,其中工业产品开放比例为82.5%。不过,与对其他地区开放程度相比较,对大陆产品进口仍有较多限制,特别是对大陆较具竞争力的产品限制较严,对外商特别关注的手机等产品迟迟不予开放,影响大陆对台出口远少于从台进口规模,造成两岸贸易的不平衡发展格局。

(三)调整与开放两岸金融往来。台湾“财政部”于2004年3月1日起正式开放民众可携带人民币入境,其中6000元人民币下入境不须申报,超过部分需封存海关。同时,开放台湾银行可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直接进行业务往来;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与大陆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业务往来;成立满三年的证券、期货公司可在大陆设立办事处,持股50%的海外子公司可与大陆相关机构往来。台湾“陆委会”于11月底决定开放岛内证券公司赴大陆设立子公司,其条件是:证券公司的净值超过70亿元新台币,且净值大于实收资本额(符合此条件的证券公司有16家);没有不良违规纪录,最近三个月资本适足率高于200%;持股比例得低于该大陆证券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25%。然而,由于两岸尚未签署相互承认的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短期内仍难以有实质突破。

(四)放宽大陆民众赴台从事商务活动的限制。2004年3月1日起,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民众在跨国企业任职满1年,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请赴台,初次停留时间以三年为限。11月18日,台湾“行政院”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从事商务活动的范围,并采取循序逐渐进方式开放,第一阶段是配合企业实际需要,第二阶段是配合开放大陆企业赴岛内投资,第三阶段是比照WTO会员常态性开放。一是放宽岛内邀请单位的限制,从原来符合条件的企业只有2万多家增加为20万家;二是放宽受邀大陆商务人士的条件,由原来须为主管、技术人员、专家及需任职一定期间改为企业负责人、经理人员、专门性及技术性人员,不须一定的任职期限;邀请人数限制由原规定不超过30人次而实务核定20人次改为依不同企业规模与类别而有所差异,从15人次到30人次不等及跨国企业、自由港区特批等;在岛内停留期间由原来务实核定10天、个别最长3个月,改为商务访问与参展为14天,商务研习与技术指导或售后服务等为3个月。

(五)继续调整台商对大陆投资政策。主要是放宽台商赴大陆小额投资,即投资额在20万美元以下者采取申报方式,且不计入对大陆投资的累计金额。同时对所谓“违规”台商赴大陆投资采取“自首”、罚款与“就地合法化”的办法,但“禁止类”投资不在此列。

七、2005年两岸经贸形势展望

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有望实现平稳发展。其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大陆经济有望保持8%以上的较高增长,将依入世进程持续扩大市场开放,内部需求旺盛,大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不仅有利两岸贸易发展,而且对台商仍有很大吸引力。台湾岛内企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寻求海外投资与发展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台商会继续到大陆投资发展,寻求合作。岛内政局出现新的变化,两岸关系会趋于相对缓和,有利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利因素主要有全球经济与外贸增长预计放缓,相应地影响到两岸贸易的增长;大陆电力供应持续紧张,土地成本与劳工工资持续上涨,对台商投资造成压力,影响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的投资与发展。

总体上,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仍大于不利因素,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呈现“总体平稳、局部突破”与“小起伏、大发展”的格局。

(一)两岸贸易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两岸贸易尽管难以维持30%以上的高增长,但在大陆市场需求强劲、市场持续扩大开放的情况下,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有望维持两位数的增长,两岸贸易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贸易总额将突破800亿美元。

(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增长趋势不会逆转,但投资布局会出现新的变数。近年来,台商对外投资的基本趋势是,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对其他地区投资比重相对下降,2005年这一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而且投资模式、地区布局、投资领域等都会有全新的发展。

不过,在大陆投资环境出现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台商对大陆投资态度转趋保守,对其他地区投资可能会有所增加。“台北市企业经理协会”于2004年11月8日发表一份有关台商的调查报告显示,台商对大陆未来两、三年投资环境的预期由2003年的“乐观”转为“审慎乐观”,台商认为大陆投资环境在七个方面有恶化趋势,包括营业费用持续上涨、原料价格持续上扬、当地市场竞争更激烈、资本成本上升、与当地企业技术差距缩小、租税负担上升、水电供应恶化等。其中,九成台商认为大陆营业费用将上涨,六成三认为水电供应更为紧张,四分之三认为与当地厂商的技术水平差距在缩小。

(三)两岸产业、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加深。在两岸无法进行官方接触与协商的情况下,海峡两岸无法在经济往来政策上有重大突破与官方合作,但不同行业、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获得新的发展,台湾大企业、大集团展开在两岸之间的布局与合作,兼并、代工等方式的合作将逐步深入,推动两岸经济的实质性合作关系。

(四)大陆企业与产品进入岛内将成为新的趋势。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的双向往来政策会有进一步的开放,大陆企业也看好台湾这一市场,逐步通过与台商、外商合作方式,积极在台寻找合作伙伴,在台设立代理商,积极推销产品,占领市场,使得未来大陆产品在台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同时,在大陆发展有成的台资企业通过回台上市与在台拓展销路等方式在岛内发展。

(五)两岸直航不排除有突破性发展。新年伊始,海峡两岸对“春节包机”展现出诚意,并达成“双向、对飞、多点、不经停第三地”的共识。这很可能为未来两岸直航创造条件与经验,不排除两岸直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中国网2005年1月19日


台商投资产生"积聚较应" 两岸经贸"以商聚商"
吴仪在福建考察 强调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国台办:大陆对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政策没改变
福建漳州致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
台专家:台经济形势不乐观 发展两岸经贸极重要
两岸经贸:"冷和"状态下的高增长
大陆专家解析两岸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
经贸往来需求日增银行业大打两岸通汇业务速度战
国台办:大陆愿就两岸建紧密经贸关系听取岛内意见
民调显示80%台湾民众赞成加强两岸经贸交流
王辽平:两岸交流活跃应建立更紧密经贸机制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