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新塔撩开神秘面纱(图)  

    杭州雷峰塔初展新姿

    

    卸去繁杂的脚手架,除去一层层严实的建筑纱网,载着众多期盼的目光,雷峰新塔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在倒塌78年后首次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站在夕照山下,尽管整个雷峰塔景区还是一片工地的模样,但雷峰塔的完整外形已能一览无余。第一次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新塔,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和设计,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秀美而别具特色。

    雷峰新塔就建在遗址之上,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式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它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和塔刹的高度为61米,地平线以下的保护罩为9.7米。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高约45米,共分5层,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0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透出一股庄严之气。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亻右加叔)塔南北遥相呼应。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目前,杭州西湖雷峰塔已圆满完成了塔身的外部建设和装修工作,顺利进入塔内装修和景区整治阶段。

    尽管现在登临塔顶还需要头带安全帽,但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美景已能尽收眼底。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

    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南线夕照山上,刚卸除脚手架的雷峰塔敦厚典雅,北线宝石山上,同属五代时期风格的保(亻右加叔)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再次找回了往日的和谐与平衡。

    

    雷峰新塔古朴与现代并存

    

    现代的建筑设计工艺和古朴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倒塌78年之后重建的杭州雷峰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雷峰塔景区建设工程筹建处的周建焕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拔地而起的新塔:“外观是古朴的,工艺是现代的。”

    这位雷峰新塔工程的授权新闻发言人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耗巨资建设的雷峰塔能够永久屹立在西湖的南岸,不再重蹈被毁倒塌的复辙。

    建于五代吴越王钱(亻右加叔)时期的雷峰塔采用的是青砖塔身,外包木制檐廊。这种建筑方式在现在看来不仅占用空间较大,而且极易毁于雷电火灾。事实上,雷峰塔正是先后遭受了雷击、战火和挖砖的重创之后才轰然倒塌的。

    为此,在竭力保持雷峰塔原有古朴宋代风格的同时,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避免了上述不足,以使新塔能够更牢固、实用而美观。

    新塔的承重结构采用了钢结构,楼梯由原塔的一座环绕式楼梯改成了两座折叠式楼梯。筹建处总负责人王冰说,雷峰塔的全钢结构遵循了世界遗产保护的一项核心要求——整个保护措施是完全可逆的。客观上,钢架结构对雷峰塔遗址也起到了架空支撑保护的作用,同时也节省了空间,满足了广大游客登高俯瞰西湖全景的心愿。

    将铜装饰工艺运用于塔身,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较为少见。目前,雷峰塔已装修完毕的瓦片、斗拱和装饰柱采用的均是现代的铜雕工艺。工作人员介绍说,铜质建筑材料的防雷、防静电、防腐蚀、防台风等技术目前已十分成熟,世界各地许多建筑都使用铜瓦等作为建筑用材,但中国如此大范围地将其运用于古建筑的多个部位,还是第一次。

    “铜制品的使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相比传统的木制品,铜制品更能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地表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雷峰塔筹建处总负责人王冰说。

    据了解,建造这座雷峰塔所花费的铜原料大约需要250吨,仅这一项花费就需要2000万元。而整个雷峰塔景区的造价大约是1.5亿元。

    

    人性化设计让雷锋新塔更添魅力

    

    “新建雷峰塔是为了圆大家一个凭吊追古的梦,因此,我们在设计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雷峰塔筹建工程的新闻发言人周建焕说。

    新的雷峰塔虽然在外形、风格上都极力体现唐宋时期的风格,但在诸多细节上却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性化风格。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重建的雷峰塔专门设计了一个高9.7米的遗址保护罩,对雷峰塔的遗址进行架空保护,使之免受日晒雨淋。

    雷峰塔建成开放之后,遗址四周将加设玻璃罩。为使游客能够看到遗址全景,塔身首层大部分被设计为透明,人们可以在台基层的玻璃罩周围观看遗址,也可以站在塔身首层俯瞰遗址全貌。此外,伸向地宫的摄像探头也使人们能够一睹曾经出土过金涂塔和佛螺髻发等珍贵文物的神秘地宫的模样。

    登塔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新建的雷峰塔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了专门的入口和通道。届时,残疾人前来参观不仅无需排队,还可以通过塔外的电梯从台基的底层直接到达塔身,十分方便。此外,为了和世界旅游接轨,筹建部门还专门在景区设计了观光电梯。据介绍,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例景区观光电梯。

    为方便游人了解雷峰塔的历史,在塔内装修和修饰完成之后,雷峰塔筹建处还将在新塔的各层布置一些精美的文化陈设,并将在景区内建设乾隆“雷峰西照”御碑亭、雷峰塔文物陈列馆等配套设施供游人参观。

    周建焕说,雷峰塔的设计方案早在三年前就已启动。当时,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设计单位,以及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园林设计院等专业设计单位都曾参与雷峰塔重建方案的设计,并先后递交了10套设计方案。最后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垣去土加女)的设计方案中选。

    郭黛(垣去土加女)教授表示,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吸取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力求既能很好地保护遗址,又能传神逼真地再现“雷峰夕照”的风貌。

    据悉,专家们采取了电脑模拟景观分析、实地论证、查询史料和实地考古等多种方式,对雷峰塔的高度、外形、结构等进行了反复、详细的论证。

    工作人员预计,按照现在的建设进度,新建成的雷峰塔有望在今年9月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前后正式落成。

    

    背景资料:雷峰塔

    

    雷峰塔旧称黄妃塔、王妃塔或西关砖塔,是公元975年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亻右加叔)为了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修建的。原拟建十三层,后因人力物力所限,改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为砖石结构,外围木构檐廊,建筑雄伟壮观。

    雷峰塔同时还是一座佛塔。塔的内壁八面镶嵌着《华严经》石刻条石,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雷峰塔的塔砖是专门烧制的,部分塔砖一面为捐助建塔者姓氏,另一面为佛像。砖侧面有元宝,中藏白棉纸木版精印的佛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独一无二的藏经方法。相传当时崇信佛教的钱(亻右加叔)将佛螺髻发入藏塔内地宫,同时还放入了大量的供奉品。这在去年3月的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

    一千多年来,雷峰塔的命运极为坎坷。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雷峰塔遭战乱受损。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怀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赭黄色塔芯。雷峰新塔采用的就是南宋重修时的造型。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江南,题额为“雷峰西照”,并建亭勒石,立于西湖雷峰之西,盛极一时。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由此成为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观。

    雷峰塔的出名,还与广为人知的《白蛇传》传说有关。数百年来,《白蛇传》在戏曲、说唱、绘画和民间艺术等领域都有良好展现,雷峰塔的知名度也因此与日俱增。

    清末民初,因盛传雷峰塔塔砖有辟邪作用,盗挖塔砖的人众多。1924年9月25日,塔芯终因塔砖盗挖过多而轰然倒塌,雷峰塔仅存遗址。

    在雷峰塔倒掉后的一个月,鲁迅先生写了著名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此塔为封建礼教的象征,这篇文章此后被列入中国学生的必读课文。历尽千年沧桑、拥有丰富传奇色彩的雷峰塔由此广为人知。

    

    新华网2002年8月2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