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琼花”同台 红色娘子军红色不了情  

     六十年代中,当中国舞台出现了第一部自己的芭蕾舞剧的时候,人们的兴奋不亚于迎接一位芭蕾大师的到来。此后,这部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芭蕾舞剧经历了风风雨雨,琼花也换了几代。很多年过去了,如今,当这些“琼花”们重新在舞台上相聚的时候,不管她们的脸上是饱经沧桑还是充满朝气,她们的心里总有太多感慨。因为,和《红色娘子军》紧紧相连的不仅是艺术创作,它已融入到个体的生命中去了;同时,通过记者对这4代芭蕾名伶的分别采访,也可窥见这部经典舞剧近40年来的渐进发展历程。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将于5月27日和28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办主题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红色丰碑”的大型芭蕾舞晚会,演出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此次演出,中央芭蕾舞团请来了自该剧公演以来以及在该剧电影版中扮演过常青、琼花、连长、南霸天、老四、小庞等主要人物的几代演员的优秀代表同台演出,他们包括已阔别舞台多年的白淑湘、薛菁华、王国华、万琪武、尹秀哲、黄民暄、冯英、王才军、王全兴以及现任常青和琼花:孙杰、孟宁宁等。据悉,在演出开始前,主办单位在剧场前厅还安排了《红色娘子军》创作演出回顾展。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该剧原始创作时的资料、照片及演出服装、道具等。

    

    ■白淑湘:生活体验不能丢

    

    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白淑湘女士是第一任“琼花”扮演者,因此,27日和28日的演出她将在序幕中第一个出场。白淑湘回忆当年的创伤过程时总结说,是深入的生活体验成就了“琼花”和剧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先是到海南的娘子军连和战士们共同训练、生活了两个月,不仅学习到军人应具备的素质,也被她们朴实的情感所深深感染。带着采风成果创作出第一版后,大家普遍认为不够像‘兵’,于是又到山西大同接受更为严格的训练。”说到当年艰苦的创作,白淑湘言语里透着自豪,“打靶都是真的,我的水平还挺高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色娘子军》1964年9月26日在天桥剧场首次正式彩排,同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了演出,白淑湘至今记得主席送给创作集体的三句话:“革命是成功的,艺术是好的,方向是对的。”大家深受鼓舞。白淑湘认为,新一代演员虽然离“红色娘子军”的年代越来越远,但是要想演好它“生活体验”不能丢,“即便没被安排军训,也要主动吸收这方面的营养。”

    

    白淑湘认为,《红色娘子军》是我国芭蕾舞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而今中芭又重新聚集新老演员同台演出,更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她衷心希望芭蕾这门“泊来”艺术在中国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薛菁华: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记者在通过电话采访已经定居香港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中琼花的扮演者薛菁华时,她对即将参演《红色娘子军》显得格外激动:“在我的一生中,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因而对她很有感情。我们当时的表演是经过了从‘娘子’到‘军’的过程。记得当时我们最初的排练动作和表演都不像,后来我们下部队、去工厂、到农村,看到了我们在城市里看不到的东西。在部队我们从打背包、行军、拿枪、走路开始学起,经过了磨练,最后终于演得像兵了。当年的情景一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

    

    最初排练《红色娘子军》,薛菁华担任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那时她刚刚毕业,后来担任了连长这个角色,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拍成电影时,因为她的个子高而被“任命”担任吴清华(琼花)一角。薛菁华回忆道:“当时从黎族舞领舞到演连长,我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江姐的资料。而从连长到琼花,我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我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从看资料到身体的锻炼,再到技术的掌握,但我还是咬咬牙跺跺脚拿了下来,当时我就想汲取前几位演员的优点,包括吸收故事片中祝希娟的一些表演,最后审查时竟然通过了,后来主要场次的琼花就开始由我出演。因为过于劳累,我突然病倒了,一病就是5年,后来周总理知道了,为我请了最好的大夫,才使我又重上舞台。”

    

    说到即将再次登台扮演琼花,薛菁华笑了:“现在只能在台上比划比划,芭蕾艺术是和青春分不开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长期磨练。而现在我老了,老了也就蠢了,蠢了也就丑了。所以从艺术上讲我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但《红色娘子军》对于我来说确实有很深的感情。”薛菁华告诉记者,这次演出她可能出演最后一幕常青就义后的琼花,是整出戏的最后一个琼花。

    

    ■冯英:度的把握最重要

    

    冯英恰好是在1992年《红色娘子军》重新恢复全剧公演时正式接过“琼花”的枪的。时代发展、社会大环境变化决定艺术创作的规律也体现在这部经典舞剧上。冯英说,“我已经开始注意和以前加以区别了”。她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一再强调这部舞剧的说教作用会令观众觉得非常可笑,所谓“标签”式的东西不宜过多;而它的艺术性反而应该适时地被突出出来。“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我在扮演琼花的角色时,对她的处理更加细化了。比如,执行侦察任务,从动作到眼神仍然是非常紧张的,但在她一个人时,那些机械的东西就会淡化。”

    

    针对评论界有关“《红色娘子军》越跳越‘软’”的说法,冯英认为“这是正常的”。她以《天鹅湖》为例,“或许它的主题、音乐没有改变,但不同的国家、剧团、导演、演员根据不同的理解加以发挥,演出不同‘版本’,这对一部舞剧的发展很有意义。《红色娘子军》是同样的道理。”冯英现在中央芭蕾舞团担任编导工作,自己不跳了,仍给年轻的“琼花”们说戏,所以离开舞台多年,对人物的领悟从没停止过。说起此次再演“琼花”,冯英说《红色娘子军》作为第一部中国原创的芭蕾舞剧能够常演不衰非常不易,而自己更有幸成为它的人物链条中的一员。所以,这次演出难得的纪念意义激起了她重登舞台的愿望。

    

    ■孟宁宁:我来塑造新“琼花”

    

    年仅20岁的中芭在职演员孟宁宁是新一代的“琼花”,她与已过花甲之年的白淑湘相差刚好40岁,不知不觉间,“琼花”走过了40年。和所有生于八十年代的人一样,孟宁宁并没有“阶级仇、民族恨”的切身体会,也不曾经历过那个火热的年代;她身上充沛的是青春、朝气、浪漫、幻想。所以,孟宁宁说:“我不会只是简单地模仿,我要像完全由我来演一样,塑造一个全新的‘琼花’。”

    

    孟宁宁回忆自己1998年初演“琼花”的情景——“《红色娘子军》不愧是一部经典作品,亲身去演时才体会到它的每个动作都是有潜台词的,需要用心体会才行;但是最难演的还是‘琼花’的革命气质。”所以,她把27日和28日和老艺术家们同台演出视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孟宁宁也认为,艺术必须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琼花也是女人,只强调她的革命激情和一味挥舞着拳头反而令今天的观众感到难以接受。”

    

    演出咨询热线:87361220、87361238

    

     (伦兵、杨文杰)

    

    

    《北京青年报》 2002年5月21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