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好莱坞情结“中了埋伏” 好电影就是要好看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6 月2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两头受气的名导们面对着要大众还是要艺术的双重选择,但好电影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好看——

6月19日,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第三天,一部名为《疯狂的石头》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在上海举办了首映式,吸引了百余名媒体记者前往。很显然,一部没有大牌明星加盟的内地电影,能够吸引记者趋之若鹭的原因是出品人刘德华的到场,但当这部105分钟的电影结束之后,记者们却将热情的掌声送给了年仅29岁的导演宁浩。

还有像《人到中年》一样好看的电影吗?

“现在很少看电影。进电影院看了几部,觉得很一般,倒是女儿下载的几部年轻人的电影还不错。”李老师年届五十,下过乡,上过大学,现在从事教育工作,她的话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心声。

“那时候虽说电影远没有现在多,也没有高科技、大场面,电影院的条件很简陋,工作也很忙,可是几乎看完每一部电影都觉得好看,看多少遍都不够。”李老师是那个时代的影迷,谈起老电影如数家珍。读大学的时候,看《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主题曲一响起,“自己的眼泪也止不住往下掉”;和先生谈恋爱时,看《牧马人》、《骆驼祥子》、《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女大学生宿舍》,“一部接着一部,也烙下了我成长和成熟的印迹”。

“特别是《人到中年》放映的时候,电影院坐得满满的,不时会听到低声的哽咽。回到学校,老师们都在讨论,既为剧中人陆文婷心痛不已,又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不解和茫然。”

有了女儿后,李老师看电影少了,但有了好电影还是忍不住会拽着先生去电影院。“《芙蓉镇》、《红高粱》、《股疯》,都是不错的电影”,她还推荐女儿看《城南旧事》,和女儿一起看《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些年女儿也上大学了,李老师清闲了下来,准备踏踏实实地把电影看个痛快,可是发现竟然找不到自己爱看的电影。“看到报纸上宣传得很厉害,是大腕导演,是大片。进了电影院,却发现看了开头就能预测结尾,除了打打杀杀、故弄玄虚就没什么了。”

李老师的女儿也不喜欢现在电影院放的这些大片,开始还跟风地和朋友去看,现在“一看到介绍就没兴趣了”。不过,对电影感兴趣的她经常窝在寝室里,把窗帘拉上,带着耳麦,捧着一大堆零食,挂在校园网电影频道上,或是和几个电影发烧室友凑在电脑前,看“在电影院看不到的电影”。

好莱坞情结“中了埋伏”

小李不喜欢一些名导拍的大作,“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画面确实很美很宏大,音乐和演员的表演也到位,可就是故事不好看。开始我还觉得是自己的审美能力有缺陷,后来发现好多人和我有同感。”她概括如今的大片为“名导演、名演员、高科技、高投入、大场面、大炒作、生硬模仿好莱坞的、不说故事的影音展播”。

不过小李很喜欢李少红的片子,觉得冯小刚的片子也很幽默好看。但奇怪的是,名导们的作品屡屡被国际知名电影节相中,捧回各种奖杯,可冯小刚的片子在国内叫座,在国外却无人问津。

6月18日,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差异与共存》论坛上,冯小刚这样解释:我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导演,但外国人说看不懂我的电影,其实他们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关心。李安导演的电影都很有深度,但外国人就争前恐后的说看得懂,因为李安代表着强势。所以不把本土的电影做到足够强大、足够有影响,不是一个强势文化,别人就会用看不懂来敷衍你。

李安可以说是这场好莱坞潮流的引领者,他的《卧虎藏龙》也同样面临奥斯卡捧杯在国内却不如预想中好的尴尬。这位成功进入西方电影世界的奥斯卡最佳导演认为,好莱坞是每一个导演的情结,如同姚明去NBA打篮球,到了大联盟才觉得真正被全世界关注。

好莱坞被很多人理解为好看、叫座的商业电影,可好莱坞情结催生的类型化电影却遭遇了无人喝彩,虽然票房过亿,观众们却觉得“中了埋伏”。很多资深影评人士认为,也许是名导们难以割舍的精英使命,使得商业化的大片中充斥着太多非大众的东西,无法满足大众的胃口,“是没有对象的艺术启蒙,没有市场的大众消费”。也许真像冯小刚所言“如今的中国电影还未强大到外国人都争着来看,找一个题材或是拍摄方法硬是要让外国人看得懂是行不通的,结果是中国人、外国人都看不懂”。

讲故事是对一个导演最基本的要求

“一部好电影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好看”,参加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导演曹保平说得非常实在,他对自己的参赛影片《光荣的愤怒》很有自信,“关键是它讲了一个很好看的故事”。

从电视剧半路杀到电影的冯小刚创造了一个“北京文化”的奇迹,他觉得“讲故事是对一个导演最基本的要求”。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了,观众们都明白了,有感悟了就是好电影。

冯小刚在论坛上讲道:“学院派有这样的一种看法,觉得讲故事很无聊,不屑讲故事。而且还有一大堆电影理论家要配合他们,把他们的爱心和时光献给那些看不懂的电影。并且他们长期坚持不懈地不讲故事,到后来就不会讲了。”

而一些名导们苦心追求的“商业化艺术电影”,在远离真诚的同时也远离了观众。有影评人士指出,精英影像的守护者瞧不起实用主义和世俗化,好莱坞的追随者又无法容忍晦涩难懂和艺术电影的章法形式。两头受气的名导们面对着要大众还是要艺术的双重选择,是否应该先问问“这是我感受最强烈的吗?”若是被固定模式和商业动机牵着鼻子,电影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如何去打动观众。

不过导演有时候很无辜,因为一部电影的制作绝不仅仅取决于导演,制片人、投资商、制作班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李安所说:“导演好像是导体,感应一个东西,透过身体传播给大众,刺激观众的情感和想像力。”但又是“很无辜的导体,碰到各种障碍基本是应付”。

所以,被北京电影学院78班同学称为“惟一一个现在还坚持拍自己东西”的田壮壮觉得,“电影这东西不是一个人就能拍,就能改变什么。但是你可以不拍,可以不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点是能够做到的”。(实习生黎音亮 记者周凯)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