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 11部委共析宏观政策

1月16日,由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承办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将有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务院信息办、全国工商联等11个部委领导作主题报告或进行互动对话,解读中国的经济、产业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在首日报告中,几家部委高层领导关于宏观调控、农业、税收、金融监管、能源政策等问题的权威解读,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成熟 但仍需过渡政策 物业税推出势在必行

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楼继伟指出,尽管有几十家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联名写信表示了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不同意见,但这主要是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够,并不会影响两税合并的决策,应该说目前两税合并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楼继伟表示,下一步财政政策调整的思路,主要是想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市场的活力,给企业以激励,使得国民经济向一个比较小的政府、更加大的社会、市场的方向走。一方面,已经在东北试点的增值税转型将逐步推到全国,另外,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首先我们加入WTO,应该实行公平待遇。其次,目前征管的漏洞很多。再有外商投资并非只看税率,还有市场和成本的因素。再一个目前所得税就是内外两种,而不像过去内资企业所得税还分几类,所以现在两税合并的时机是成熟的,尽管这样也将考虑给企业若干年的过渡安排。

下一步首先是取消、简化各种优惠,使得税基可以扩大。如过去企业只有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可以享受15%的税率,而在新的措施中,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实行15%的税率,不论在什么地方。其次,简化税率。现在有10%、15%、24%、27%、33%等不同的税率,今后将实行中等偏低的税率。计入成本的广告费也大幅度提高。外商企业捐赠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而国内其他企业是不行的,今后将会允许。

此外,物业税、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问题,将是下一步要作的工作。由于目前房地产生产流通环节税赋较高,而保有环节完全免税,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因此物业税的开征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物业税正处于模拟测试阶段,成熟后会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今年将公布能源规划 总体目标四个方面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指出,我国能源发展的目标在不断发展,估计今年将会公布的能源规划总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效率接近上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能源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供应服务体系,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工业宏观调控体系、法规体系、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和企业体系,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建13大煤炭基地,大力开发水电,建12大水电基地。西气东输已经完成,今后还要建设原油、天然气管道。  

宏观调控不能违背三条规律2005年仍将加强宏观调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所作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9%增长速度是很正常的,并不存在过热,因为最高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14%,问题还是投资效率太低。如果不遏制低水平投资的过快增长,势必难以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中央决定宏观调控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遏制新建项目,特别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来看,宏观调控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宏观调控产生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最基本的是,宏观调控不能违背三个基本规律:一是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采取限价或补贴的措施都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从长期来看会歪曲市场的价格信号,会造成更多的问题。二是不能违反市场的供求规律,如果人为地影响供求规律,必然会造成体制外产生问题。如贷款控制的很紧,而需求确实很大,就有可能造成寻求体制外的贷款,现在也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三是不能违反市场的竞争规律。作为政府来看,要保证市场的竞争秩序,就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如果给某些企业吃“偏饭”,造成的结果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违背这些规律就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甚至还会对有些措施产生各种各样的埋怨情绪,必然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在演讲中指出,中国需要加快发展,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2005年仍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他表示,宏观调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如果问宏观调控什么时候结束,这是一个无解之题。我们认为,一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体制之后,宏观调控就会随着市场机制相伴而生,相互为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调控政策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2005年还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一是形成这次宏观调控初始矛盾的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即粮食问题和固定资产投资问题。二是在老问题没有解决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电力紧张问题。三是造成我们经济波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比如说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经济体制的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所以宏观调控还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26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指出,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属性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体制越来越完善,经济杠杆就越来越能在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了这次宏观调控,主要是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进行,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这次宏观调控坚定了我们在今后要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使得经济这条大船能够平稳前进,使得中国的经济在健康、快速、可持续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七大措施力促农业发展 1号文件将再锁三农

农业部长杜青林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目标是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体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增强农业科技的市场作用。四是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六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七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在回答有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今年即将出来的1号文件也将强调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他表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意义重大,如何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中国来讲这个问题尤其困难。第一,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对象数量巨大;第二,每个家庭对金融的需求数量很小;第三,差别巨大,少则几十元,万元、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从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看,中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30%。此外,乡镇企业创造了我国GDP的1/3,工业产值的一半是乡镇企业创造的,但是乡镇企业获得的信贷不足却10%,大概6%到7%。针对这个情况,在去年1号文件里,包括在今年即将出台的1号文件都反复强调了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大概有几个方面的改革举措:第一,完善和出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第二,构建一个功能健全、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包括商业性金融。第三,深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第四,在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储蓄网点吸收的存款更多地放在农业上。第五,加大政策性储存金融的力度。第六,逐步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第七,农业银行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第八,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的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第九,邮政储蓄资金能够更多地留在农村。第十,培育小额信贷。十一,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担保方法、办法。最后,积极地发育、培养农业保险的试点。希望通过采取这十多项政策措施能够逐步完善、健全农村金融体制,真正使农村正规的金融供给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徐雅平)

中国网 2005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2005经济走势将是平稳较快发展
2005中国经济进入收缩阶段 GDP增长可能达到9%
成思危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20%
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向学者和地方官问策
今明两年经济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