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接受
7.8万名留学生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2003年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75个国家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77,715人次。他们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3所高等院校和其它教学机构(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6,153人,自费生71,562人。按照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统计,学历生24,616人,非学历生53,099人。

从国别统计看,来华留学生人数位居前列的是韩国35,353人、日本12,765人、美国3,693人。

  

从来华留学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看,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高等学校数量较多的省市,人数分别为29,332人、13,858人和4,952人。 

2003年与2002年统计数据比较分析

据介绍,2003年因非典疫情导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因担心被感染而请假、休学、退学回国,各高校的暑期班因生源不足等原因停办或推迟,潜在生源因此而观望或改变来华留学计划等等,使得全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次比2002年减少了9.45%,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增长了1.3%,自费留学生减少了10.3%。教育部推动增长的学历生和长期生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7%和6.54%,短期生数量比2002年减少48%。

2003年非典期间,因担心感染非典而请假、休学、退学回国的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达到2.2万人。

外国学子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把它看作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我国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1950年我国接受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掀开了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史的第一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来华留学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目前,留华毕业生已遍布世界上170个国家,他们正在为其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中,目前有30多人在本国担任了部一级的领导职务,还有10多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有30多位担任驻华使馆参赞,有120多人在各国的大学担任教授或副教授,有数百人担任了对我国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文化、经贸等部门的项目经理和贸易代表。各国驻华使馆中的中、青年外交官,大部分都曾在华学习过。来华留学生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从事同中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的三资企业里工作。这些人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改革开放后有3个显著特点:

第一是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接受院校大量增加,接受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一个双赢格局,是中外双方都受益的;

第二是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稳步提高,学科的专业化、差别化在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我国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24,616多人,并且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03年在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依然增长了17%;

第三是来华自费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92.08%。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逐步建成了较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科覆盖文、史、哲、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理、工、农、医等普通高等教育全部学科门类,很多学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与世界上留学生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4年,教育部将根据2007年全国来华留学生达到12万人次的发展目标,制订阶段性的实施计划;继续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待遇货币化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善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来华留学的宣传力度。使来华留学工作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网2004年3月18日


英国设逾100万英镑奖学金 资助中国等海外学生
牵涉日本学校非法中介案 150名中国学生被拒入境
旅美中国留学生集会反对台湾“公投”
海外传真:留学德国五大新趋势
出国留学谨防非法中介 业内人士揭露三大陷阱
中国申请赴美留学生人数大降 分析称有三大原因
不同国家不同标准:自考生留学应扬长避短
“海归”指南:国家现行留学人员归国政策一览
4%的反思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留学归国人员比率偏低
留学加拿大应选择资质较好的院校
中国经济发展加速 海外留学生归国步伐"提速"
美国收紧签证:中国赴美留学生大减
北京2004年将扩招1万留学生
教育部慰问莫斯科火灾中受伤的中国留学生并积极安排善后事宜 
出国留学资讯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