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政策信息
权威论坛
国际热点
经济动态
财经资讯
法制进程
文化在线
教育广场
科技长廊
军事纵横
地方通讯
域外评说
我看世界
华人社区
旅游天地
阅读空间
家长疯了? 中国教育哪儿出了岔儿?

    择校风不断/选班热袭人/考证潮汹涌

    家长疯了?

    中国父母怎么了?

    到底中国的家长怎么了,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记者的脑海中有许多画面,在北京实验中学的操场上,在刚刚实施小升初的第一年,一堆家长围住记者,一位女家长泪流满面,我的孩子是好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上重点中学?

    作为教育记者,从事教育报道近五年,这些家长的面孔一直回闪在记者的脑海中……在每年的高考进行中,在大兴,在昌平,在高考的录取点外,记者都能够看到一群群明知道什么用也没有的家长,守望在录取点的外围,哪怕走过一个工作人员,也要问东问西。在每年的高考结束后,记者多次接到落榜家长的电话,甚至哭诉,“我的孩子没有学上,我要带着小孩子到XX学校的楼上去跳楼”,“我将房子卖了也要送孩子出(国)去”。

    每年举行的教育展上,都会看到父母和小孩一起,一所所学校地检索,将毕生积累的血汗钱,送到外国学校的手中。在已经很难看到排队等候的今天,如果说哪里出现了一个长队,不是考试报名就是入学报名。

    尽管现在有些报道说,一些父母因不给付抚养费而被孩子告上法庭,但在法庭上坐着因打死自己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一二例,而他们大多是望子成龙心太切了。

    中国的父母到底怎么了?

    必须承认,中国的教育资源并不充分,这种资源的稀缺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但也不可否认,中国的家长的心态要调整,过高的期望值不只是自己的负担,也是孩子的负担。给孩子一个放飞的童年,也给自己一个轻松的家庭。中国的父母稍稍给自己放个假。

    中国每个家庭,不论贫富贵贱,都同样重视教育,他们望子成龙的希望也从教育开始。而现在,家长的这种心态似乎有些过头。

    周末在北京市的各个科技馆、少年宫,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人满为患的情况并不少见。而择校风也是一阵热过一阵,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开始计算,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好?从小学到大学,不止打压着孩子考好成绩,家长也各显神通,托关系,讲人情,千方百计地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小学、大学。

    到底中国的父母怎么了?日前本报记者专门走访了一些家庭和一些培训机构,看到许多家长已经将他们的教育方法方式当做了一种常态,“我不这样做,我就对不起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拍卖入学名额——择校风培育巨大的赞助市场

    一位资深记者讲过这样一句话,“家长是用脚在给学校投票”,哪个学校办得好,跑到学校要求择校的家长就多。

    在所有的择校中,初中生择校则是最厉害的,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时,都会出现一大批跑学校的家长。张风青就是其中的一位家长,孩子学习说好不好,说不好也还有希望,为了能够上一所不错的区重点,他跑了几家学校。“见校长一面都难,现在的校长架子很大的。”

    经过几道人情,他见到了校长,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所大学附中的学校,利用手中的初中入学名单,开了场拍卖会,十几个学生家长共处一室,拍卖了十几个入学名额,“我们只能招收这些学生,大家也看到了,自己报个赞助数”。张凤青最终以八万元为自己的小孩取得了入学资格。

     “这成什么了?说赞助,说自愿,我不自愿,孩子能进学校吗?”他总结道“是我们这些家长培育了这个市场”。

    其实,能够最终以钱来买断一个入学名额还属于有路子的家长,今年上半年北京的教育界出现了几件新鲜事,其中最让新闻界兴奋的一件是西城区育民小学超长教育实验班招收33名智商在130以上的一年级新生,第一天报名就吸引了400名家长携子前往报名。据说当时出现了少见的排长队的情况。媒体热烈地展开了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讨论,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他们最希望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可以间接地保送到八中。尽管这种希望并非100%的稳定,但至少也算是提前一步向八中跨进了。

    选班热浪袭人——平均一个小学生上五个班只要家里有上学的孩子,这个孩子就不只上一个班,北京黄城根小学的一位大队辅导员在一次会上说,她的班上平均每个孩子要上五至六个班。学完美术、学音乐,学了音乐学计算机,现在的孩子有多累可想而知。

    家长的这种热情,催生了多少所民办教育机构没有谁能够说清楚,可是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精诚文化学校走一走,你会发现家长的热情有多高,这所自1992年诞生的学校,从一个业余培训小孩子学英语的机构成长为一个在全市拥有18个学区、2所分校、800余个教学班、20000余名在校生的教育机构。从少儿英语、中学生新概念英语、PETS辅导班、少儿日语等语言培训,已经发展到包括思维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从头脑奥林匹克训练,到智能训练,从绘画、书法,到少儿哲学,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学校中,你可以解读出家长对孩子有多大的期望。

    第二课堂的火爆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能够学习课本外的知识,发展全面综合素质。而这种观点一旦走向反面,那也同样是场灾难。家住望京花园西区的六岁小学生星星,最近与妈妈进行了一场谈判,不愿意再学钢琴了,“太枯燥,而且上课的地方太远”。这是星星的理由,而妈妈则认为,星星的建议不可取,因为星星想去上一个轮滑班,“会转转轮子管什么用?将来上初中也不是特长。”当然妈妈的意见最终是决定性的。其实星星的这种遭遇每个孩子可能都会遇到,有些家长会进行调整,考虑小孩的意见,有些则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考级考证不断——少儿剑桥英语拥有几十万考生

    考级、考证书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少儿英语剑桥考试每年已经拥有几十万的报考者。社会上关于孩子那么小就让他们参加证书考试到底有用没有用的讨论一直不断,而乐此不疲的家长却是越来越多。如果你认识一个十多岁的中学生,而他手里没有一两个证书,倒并不容易。在北京12中招生的现场,记者就看到许多孩子手中有一大堆的证书,想想他们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天才梦——多少家长为之发疯?

    近日报社接到了一位读者的电话,他说自己辛辛苦苦收集了各种关于如何培养天才的书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按照天才的模式成长,“我的小孩智商超过130,有许多天赋,我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他身上了,我们不能够接受失败。”这位家长说,自己完全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对孩子进行培养,而孩子要造反,并不认同他的理念。

    其实像他这样的家长并不是少数,本报曾经报道过一位天才少年流浪京城的故事,这位河南少年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小孩有天分,为了孩子他放弃了工作,在京城捡垃圾,卖血,只为了支撑孩子学习外语,也许这位父亲的目标更明确,小孩子有成绩了,整个家庭都会改观。

     “到底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对于京城的家长来说,可能不会像这位河南父亲,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富贵发达。”在国外从事心理研究教育的安琪认为,许多家长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堆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过早地承担了父辈的理想,“这代孩子过得会比较辛苦”。这位已经结婚多年但没有生育的女士表示,如果我有孩子,要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童年会更重要,他会有他的生活,他的理想,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有过分的要求。

    也许有安琪这种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生活在一个怪圈中,难以自拔。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黄沁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研究大型计算机并行算法,24岁已经成为纽约培基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29岁创办中国首家“网上大学”。

    这些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天才,曾经是许多父母心底的梦,现在许多少年留学生也成为家长模仿的对象,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笨笨上剑桥》、《状元教你高考》这类书籍卖得非常好,“一天卖个十几本还不容易”,一位售书员告诉记者,时下最畅销的书大多和孩子有关,和教育有关的就好卖。

    高收入家庭大血本投资教育——完成本科教育要16万

    日前有报道称,北京子女教育投资年人均8042元,完成大学本科教育要16万元。数据支持来自北京市统计局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统计表明,本市高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费用年人均达8042元。完成一个子女的初中教育,需要投入6.5万元,完成高中教育需投入8.5万元,完成大专教育需10.7万元,完成大学本科教育需投入16万元。在择校、赞助费方面,初中生教育投入居首,年人均高达14913元。

    这项题为北京市高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在本市城近郊八个区,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为主要标志抽选了100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1000户家庭中共有子女548人。从子女就学情况来看,硕士及以上占1.6%,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分别占15.1%和12.0%,高中(含中专)和初中分别占23.7%和18.2%,小学和幼儿园分别占20.6%和8.6%。

    从子女就学的学校类别来看,在国有学校就学的子女501人,在国外学校就学的10人,在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的子女37人。

    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投入与家庭收入成正比。高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费用年人均达8042元。但是,不同就学情况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学习费用差距很大,其中大学本科最高,年人均达10561元;其次是大学专科,为年人均5252元;幼儿园学习费用以年人均4057元居第三位,高中和硕士及以上学习费用分列第四、第五位,初中和小学列第六、第七位。幼儿园的学习费用较高,主要因为高收入家庭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投入很大,不论在国有,还是在私立的幼儿园,很多家庭都让孩子参加特长班如钢琴、绘画、舞蹈、电脑、英语等,而这些特长班几乎都是另收费的,这种情况使幼儿园的学习费用高于小学、初中、高中。统计数字最具说服力,相信北京的家长看了这组数据后应该有更多的心得。

    是父母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这一幕幕呈现在人们面前,许多人会问,哪里出了问题?北师大一位教育专家说,这些家长中有些做法确有偏激,但不可忽视家长群体对孩子教育呈现出来的集体迷失,而教育界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到底要为下一代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观点一:独生子女教育不能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什么事情没有定型先试一试,可是教育上不能这样,每家的孩子都只有一个,他们不是稻子,割了能够重新生长,任何一个家长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成为试验品。”从国外归来的钱永非博士强调,国内必须要对独生子女教育进行研究,他们的成长、教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这一代的家长和以往的家长面临的课题并不相同。

    钱博士认为,这一代的家长更迷失,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不加选择地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上面提到的家长不允许小孩学习轮滑,因为看上去暂时没有用,她不知道,在国外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小孩早早学会跌爬滚打,会奠定他一生的运动机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现在中国的情况是,一百个家长可能会有一百种教育理论,而到底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没有人能告诉你,钱博士呼吁中国的教育家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

     ■观点二:教育还是卖方市场?

    在家长择校的理由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差异。也许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能太多地责怪这些父母,他们节省下来的钱投入了教育。日前教育部专门召开的关于扩大优质高中建设的会议,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透露,在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省市,县一级的重点中学也是能够收取到不少的赞助费,有些学校甚至还能为县财政创收。

    在北京这种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东城区一所市重点中学的校长曾经和记者开诚布公地讲,学校近1/3的支出要靠赞助,家长不交赞助费,学校的“生计”甚至会出问题。

    在国外,政府通过拨款来进行调控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哪个学校招来的学生多,国家拨给的款项也多,而中国的家长则用自己的辛苦钱来进行这项工作了。

    有家长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的差异,以北京为例,出现了相当一批超级豪华公立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这种情况并不正常,政府最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平等的教育环境。(牛金荣)

    

    《北京青年报》 2001年10月29日

    

    



相关新闻


老师上门家访 家长挥拳“迎接”



冷眼看特长教育热



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有你



学前教育:家长误区知多少



香港教科书泛滥 学生家长苦不堪言



为孩子能受教育 中国家长宁愿交巨额“赞助费”


参考文献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